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办学理念 >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21-03-01 15:58:19 点击数:24817

立达文化

 

      定义:主题文化是文化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深刻原因,具有观念性、层次性和历史性,对学校文化起着灵魂、旗帜和里程碑的作用。

      阐释:《论语·雍也》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主张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它既强调自主性,也强调合作性。

 

      “立达”从自身的角度上讲是“欲立”“欲达”,追求自我成就、通达事理。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是“立”的具体表现,它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师生修养完美的德行,成就一流的学业、事业,确立独到的见解。《学记》言“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达”有通晓之意,是洞晓事物发展规律并顺势而为的大智慧,引导教师顺应教育形势,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探索研究,不滞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框架;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发散的思维,做到知行合一、举一反三。

 

      “立达”从群体的角度上讲是“立人”“达人”,追求树立人、感染人、启发人。“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立”是“立人以德”的途径,强调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师生以他人为榜样,树立自己,追求做他人的榜样,成就他人。“达则兼善天下”,“达”是“修齐治平”的抱负,强调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师生发扬真诚互助、团结协作的作风,做到“达人”;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思想,做到“达校”;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做到“达国”。

 

      “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治能力,强烈的国家、民族、公民意识,这些都是平凉一中优良的传统,以“立达文化”作为主题文化,是对“养善”的体现,也是对学校历史的深入总结和对未来的深入思考。

 

【学校精神】:自强不息 日新致远

 

      自强不息: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效法天道刚健有为,奋发图强。自强,代表着逆境中的奋斗;不息,则是一个人永不止息的追求。学校老校长郑濬及田澍普曾分别将“自强不息”“自立自强,克己存诫”定位为校训,成为一中精神风骨,自当传承。它激励师生志存高远,面对成功不自满,历经挫折不言弃,磨砺刚毅不屈的风骨,探索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以恒心坚守希望,用拼搏赢得成功,从而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日新致远:日新,语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每天都有新发现、新发展;致远,语出《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即达到更高境界。“日新”是途径、方法,“致远”是目标、结果,“日新致远”是在不断完善中达到至善境界的“养善”精神。平凉一中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当时中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办学历程也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弘扬这种精神,学校在创新中发展,始终走在教育的前沿;师生以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意识,超越自我,更上层楼。

 

【校训】:崇文尚理 知行合一

 

       定义:校训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和导向作用。它能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独特气质、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人格特点和历史责任。

 

      阐释:

      崇文尚理:崇文,即崇信文明、文化,给人以品性,让人文明儒雅,体现着人文素养;尚理即讲道理、求真理,给人以理性,让人博知通达,体现着科学素养。“崇文”蕴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崇敬华夏文明,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完善道德修养;其二,崇敬学校文化,形成文化共鸣,丰富学校内涵;其三,崇敬文化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点滴积累中增强文化储备。“尚理”蕴含两方面含义:其一,在人际交往中,用事实来说明,用真情去打动,做到“以理服人”;其二,在求知过程中,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意识,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做到“理必求真”。

 

      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从明代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到近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思想影响着数代中国人。“知”指人的知识、认识和思想意识,“行”指人的道德践履与实际行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渗透,是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以此为训,激励管理者“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教师探索求新,将教育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体会自我成长与发展。

 

【校风】:和融 勤谨

 

      定义: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的风气以及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优良文化氛围。    

     阐释:

     和融:和融即与人和睦相处,融汇众家之长。“和融”是崆峒山文化的显著特征,儒释道三教共尊共荣,和谐并存,融会贯通。“和融”是学校风气的集中展现,在这里,教师扎根学校,互相学习,积极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打造集体精神家园;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积极进取,相互成就,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师生心连心,手拉手,教学相长,和谐共生。

 

     勤谨:勤谨即勤奋谨慎,为进学进德之道。勤是泾河昼夜不舍、奔流不息的精神写照,是一中业精于勤,点滴尽善的优良传统。学校教师勤于求知,成就博广之学,勤于教研,提升教育艺术;学生勤于思考,领悟知识奥秘,勤于实践,锤炼务实作风。谨是严谨精细、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中教师谨于修身,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中学生遵规守纪,言行尽善,严谨学习,不浮不躁。

 

【教风】:善教善化 思新思变

 

     定义:教风就是教师在师德修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的良好风气。

     阐释:

     善教善化:《学记》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教即擅长教学,是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表现。学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主动钻研教学方法,做专家型、学者型、研究性教师,因材施教,用心培养,育有用之人,培栋梁之才。孔子论水中言“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善化即善于教化,体现教师的示范带头地位。德为师之本,一中历史上涌现出的众多名师大家,他们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此种风气薪火相传。 

 

     思新思变:《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新”是创新不止的动力源泉,引导教师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潜心钻研学科知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研讨新的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改革真谛,做“源头活水”。《易》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引领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转变教学身份,由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向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复合型、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转变。

 

 

【学风】:自主自立 美言美行

 

      定义: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和成人成才的保证。

     阐释:

     自主自立:自己管理自己是平凉一中优良传统,自学、自立、自治是一中学子的气质和性格。自主即有自己的主见,不受他人支配,体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立即自我独立、自我成就,体现着独立自强的态度。学校积极为学生创设发展平台,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美言美行:语出老子《道德经》“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即善美的言语能够取得众人的赞赏和尊敬,高尚的行为可以受到众人的称誉和敬仰。文明的言行是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言行之美,反映心灵之美,展示道德之美。学校以培育学风为突破口,立德树人,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待人处事,一言一行文明有礼,形成文雅之气,开启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展现学生独特的精神内蕴。

陇ICP备14001567号-1 |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