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教学 > 高端引领见功夫 深入浅出绽异彩 冉刚

高端引领见功夫 深入浅出绽异彩 冉刚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21-10-26 14:29:40 点击数:7650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在传说中的洛水之滨,在历史厚重的紫荆山下,梅苑暗香,沁人心脾!在卓然不凡的紫荆中学,备受全市地理老师高度关注的平凉市第二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讲赛活动高中地理学科的决赛,在平凉市教育局、市教科所、庄浪县教育局、紫荆中学的精心组织下,在12位地理老师运用自己精心打磨和倾心构建的教案、导学案,颇具精彩且极具个性化的赛讲后,为期4天的紧张比赛终于结束了。回顾赛事,且坐且思索,可以说是痛并快乐:每天不间断地坐、听、评7个多小时,腿在问腰,腰在问头,这是为了谁?!感慨颇多:评课议课时因课堂结构、因课堂用语、因情景导入、因重难点的疏导、因课标设计因师生互动而争论激烈;收获颇丰:我们6位老师,有幸作为高中地理组的评委,抱着学习的态度,聆听了12位参赛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无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设定、情景导入抑或教学过程均是历历在目、余音绕梁,受益匪浅。在此,我代表地理学科6位评委老师,衷心感谢平凉市教育局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学习、提升的机会,也感谢各位参赛老师靓点频现、异彩绽放的课堂教学,其启迪和影响将是巨大和深远的!也衷心感谢庄浪县紫荆中学领导和老师给我们工作上提供的大力支持和生活上的悉心关照。只可劳其筋骨,不可饿其体肤!

在本次地理课堂赛讲活动中,评委们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和紫荆中学安排部署的指导意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严格流程,从根本上保证了本次决赛的规范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本次决赛是我市教育局面对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甘平庸、积极践行,进一步尝试“高端引领见功夫,深入浅出绽异彩”的新教学理念背景下,本着高端引领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提,深入浅出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境界来举办的,因为每当我们的老师能够把课堂知识演绎到精妙之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自然也就到了一种化境。在激烈的课堂决赛中,竞争的就是参赛者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和学生智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面的艺术表现。各位参赛老师能够直面新课程要求,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用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集中展示了平凉市地理课堂教学的最新教改成果。这既是地理学科老师自身成长的一次机会,更是教育局和教科所领导对地理学科长期督导的一次展演。下面,我谨代表本届赛事的六位评委老师,对本次活动的基本情况以及活动中所呈现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后期教学的建议等几个方面做以总结,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赛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讲赛活动从1114日到1117日,为期四天,来自平凉市六县一区的12名优秀教师为我们奉献了12堂精彩纷呈、亮点频现的讲赛课。依据讲赛活动制定的赋分标准结合评委评议得分、学生评价得分、教学设计评价得分按85%10%5%的比例计算参赛教师的总成绩,并现场亮分、唱分、公示参赛成绩,为了固化甚至模式化参赛选手极富个性的“亮点”以促进全市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组织参赛老师在讲赛当天下午就进行说课议课活动,以求积极反思,经验分享,查漏补撼,以期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无论新授课抑或复习课,整体而言,从教学目标上看,参赛老师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制定可以触底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目标,将重点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层层推进、逐步强化。从教材处理上看,参赛老师能结合平日里的集体备课,正视学生学情,实施知识再现,确立或甄别重、难点。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参赛老师能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教学过程和效果上看,教师课堂导入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知识的生成过程,运用图示教学法,强化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参与程度高,且教学效果良好。

   本次课赛共涉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产业转移》、《全球气候变化》、《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自然界的水循环》六个课题。

二、教学活动中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设计中因“设”而环环相扣

1. 不断完善的导学环节

在我们听过的12节课中,参赛老师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导入课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展示点拨——训练拓展——小结反思等教学环节。老师们或将知识问题化,通过自主学习预习案小组合作探究案、课堂训练提升案课后反思弱点登记案等不同模块,引导学生轻松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12位参赛者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各有特色;或以简洁具体、可测控的教学目标为导航,通过步步递进,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产业转移》的思维导图的形成;或以案例导引,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解决疑难问题。如郑和下西洋史例的应用导入;太阳能的安装角度问题和楼房间距的计算问题等。

2.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次赛讲集中体现了作为主导作用的老师,非常注重挖掘非智力因素、适时进行情感交流,让最广大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课堂上,赛讲老师一方面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的点拨与归纳。如季风风向的画法三步曲;另一方面,将教师讲精、讲准与学生的好学、乐学、会学、学好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趣味陡然提升。如气压带与风带被陆地上冬夏季形成的气压中心切割而保留在海洋上,导致季风的形成;或通过图片、事实材料等丰富学习资料、及时搭建学习平台、降低学习难度等措施,适时关注学情,符合学生就近发展区为原则的学习活动。如让学生在黑板上画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如此课堂,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授课教师的和谐从容、深入浅出,足见功夫不负有心人。

2)良心父母般的职业素养

在每一节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照顾差异。一些教师能够提前进入教室,主动走近学生,及时了解学情、关注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教师们亲和大气,语气温和,表情和蔼,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循循善诱、想方设法点拨鼓励尝试;通过挖掘整合各类资源,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情趣性;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流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教师角色扮演明显,服务意识、课堂调控意识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从而形成情感美、氛围美、节奏美、专业美的教学特色。如“我要成功、我能成功、我必成功”;“我是小水滴,今天我是主角”;“我体验、我快乐、我参与、我成功”等等。这些话语能不让每个学生的每个细胞兴奋起来吗?

由于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具有横跨学科的知识素养。本次活动的靓点主要有:一是授课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不仅画面精美,且内容丰富、逻辑关联性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强;二是都能够充分、恰到好处地使用地理第二语言地图,并注重学生识图、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三是在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时,老师都能够运用精准的专业术语、精美的语言、严谨的推理、巧妙的比喻、准确的表达,帮助学生最快、最好地实现跨学科对接与贯通。尤其是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老师们风趣幽默、敏捷机智,让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活动犹如高山流水、生动愉悦。或创设教学情境,或搭建学习平台,或以旧知作为新知的生成点、增长点,营造了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启迪了学生思维、点燃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从而形成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良性互动,拓展了宽度、奠基了高度,切实提升了教学层次,彰显了教学效果。用庄浪县为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和通过地理学习掌握的是生存有用的知识,并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师生情感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及时点评,并教给他们如何找出解题的最核心切入点。所有这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无不体现着参赛教师极高的专业和文化素养,正是他们的源头活水,才保障了课堂教学中活泼不失理性,严谨更显生动的教学特色。

3)课堂内外教师团队合作意识强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课头专业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是课堂上所呈现的情景,还是课后的坦诚交流,我们都感受到不少学校老师们的凝心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分享这种 1+1>2 的合作成果,既有益于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又保障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可以说,本次赛讲中,在一些老师优异成绩的背后闪烁的是一个个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

(二)教学过程因“活”而异彩纷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形式多样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如果老师能选用寓情寓景寓理的案例,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可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状态。本次课堂讲赛的选手,都能够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恰当导入设计。

1)精炼性

运用简洁准确的学科语言,围绕将要开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瞬时进入学习状态。来自泾川一中的张红斌老师在开讲《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一课之前,采用如下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即理想状态下气压带和风带呈现完整的带状分布,也就是在假设下垫面均一、稳定的前提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呈现为完整有序的带状分布规律。那么,在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或者季节发生转换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又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一导入,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下垫面性质变化所引起的气压带分布状态的变化。为后面讲述海陆交错分布、块状大气活动中心、季节变化、活动中心气压状况变化作出铺垫,从而顺利地实现过渡。

2 鼓动性

对学生注意力的调动上,不仅仅可用巧妙绝伦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调动多种手段和方法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从已知进入未知,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推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来自崇信一中的张吉利老师在讲授《自然界水循环》一节时,采用了视频《水脉》片段,其中反映各了两大主题,大禹治水和南水北调。内容描述一古一今,一为水害,一为水源,二者论述对象都是水这一自然地理要素,但不同时代,特点迥异,形成鲜明对比。短短三分钟纵跨古今,联系南北,整合古今两个时段不同特点的人地关系。不但减轻教学负担,更易引起学生对水体变化、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的探知,顺利导入《水循环》的学习,课堂推进犹如行云流水,轻松愉快。

3)启发性

好的导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更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内容相关性上启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样是《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平凉五中的苏振发老师播放了音频《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前面章节学习了全球气候及其影响因素一节内容,用《将进酒》导入《水循环》的学习,相关性极强。黄河径流天上来,源自大气降水,即联系了大气圈和水圈;奔流说明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到海,说明是外流河,联系海陆,地域范围跨度广。深层解读为:大气降水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降水汇入河流,河流汇入大海,回还是不回?最终结论是什么?如果回,那么如何回?为什么会回?是什么原因使其回?引导学生一探究竟,轻松入境,水到渠成。

4)灵活性

本次赛课中,老师们依据新课的课堂容量和内容特点采用了不同导入方式,有的顺势延伸,有的一究到底,最终实现了个人风格和新课内容的有效衔接,新意迭出,精彩纷呈。

2、层层推进,教学环节紧扣课标

1)紧扣课标要求,选取教学素材,依据学段特点,确定知识层次。

高中地理教学中,完成课标要求属于新授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标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达到的最低层次的要求。课标制约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维度、对应教学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本次选手所参赛的课堂中,崇信一中的张吉利老师所执教的《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可谓是新授课中成功实施课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典范。首先通过播放央视纪录片《水脉》片段,勾起学生对水循环过程及其特点的认知和向往。紧接其后,检测学生预习,完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该片段属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简单,图表直观,采用问题设置,学生自主完成的方法,落实水体的存在形态、空间分布相关内容,简单易行,实施顺利,为后序内容教学节约了时间。本节内容的重点有两个: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和水循环的意义。其中涉及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水的概念及相态变化、水循环的类型及其环节,空间跨度大,领域空间大,内容繁杂。张吉利老师借助课本插图,启发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源自高山地区且连通湖泊的外流河。采用问题导向,层层递进的方式加以解决,问题设置如下:(1)河流的水源补给可能有哪几种?源自高山的冰(积)雪融水,水系组成连通湖泊,在枯水期河流补给湖泊,在丰水期湖泊反补河流。充分体现了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2)河湖水位差异与河湖补给之间有何关系?雨季高水位,旱季低水位,高水位补给低水位。这部分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辅以形象直观的剖面动画,让学生通过对图像的直接感知,自行总结规律,教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加以引导,充分实现学为中心,教为主导的角色转换。在之后的另一重点教学中,该老师以视频形式将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予以逐类逐步展现,让学生集体识读,当堂记忆,并动手绘制简图,使学生轻松消化这一重点知识。之后,教师又给出这一环节的易错点辨析和应用练习,提前堵漏,将学生可能犯的错误消灭在源头状态,并通过对应的训练题进行延伸,强化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考题的应对能力。在训练题的设置上,采用了甘肃地图,标示出了祁连山,通过选择题考查了河流补给方式和影响因素。表述题采用了赛课所在地庄浪县建设集水工程的材料,考查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些训练题设置,既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掌握状况,又贴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视野,使课堂亲和轻松,充满乐趣。

2)注重图片图表解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展示一些精选的图片,直观生动的呈现地理现象,反映地理问题,使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长期有效的印象,并固化为学生的己有知识。对一些图表的判读上,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通过图表信息的提取,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既依据于考纲考情,又切实体现新高考理念。

赛讲中,来自平凉二中的吕宏海老师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利用双纵坐标图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时,引导学生读图过程如下:一读图名,明确图表所表示的内容和主旨;二读坐标,明确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数值特征;三结合各地理要素的数值特征找到对应的坐标轴,进而分析图表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及地理要素间的关联。

3、联系实际,教授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新课程高考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生产中有用的地理现象,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并运用地理的眼光去分析、阐释,论证相关地理问题的形成过程和规律。新课堂要求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出来,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言,地理学科还应该将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这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至关重要。

赛课中,来自泾川一中的赵淑琴老师所执教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节中,通过动画演示,直观呈现昼夜长短的变化。紧接其后,设置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为小明和父亲购房这一事件中有关楼房采光问题的探讨。由楼房采光引出楼间距问题,进而引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回归了课堂要点。第二个案例是如何在庄浪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此案例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转化为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将生活化入课堂,生动有趣。

而张吉利老师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中,随堂练习题中提供材料如下: 庄浪县位于资源性缺水的西部地区,我们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发展集雨工程。目前,我县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小水池等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问题如下: 通过集水工程收集的水往往水质较差,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我们庄浪县父老乡亲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这一问题的设置,链接的知识点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实质上是让学生联系当地实际,分析得出当地集水工程实施中人类活动对水质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一源自当地的地理现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用于训练本课知识点运用能力的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了以课堂服务生活,实用性强。

  4、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成果显著

合作探究、小组活动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将学生难以独立理解的内容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运用集体智慧予以消化、拓展,避开了知识点的简单推动和梳理,实现了由知识重现向能力提升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采用重点归纳、考题印证、考点渗透、思维导图等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现象、分析和处理问题、探讨和论证对策的能力。

如来自静宁一中的岳天智老师的《产业转移——以东亚地区为例》这一复习课中,先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确复习内容。第二步,通过2016年三组高考题从不同角度完成产业转移因素、类型、影响三个方面知识点的复习。第三步,设置探究活动,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探究主题:产业转移因素与一般规律

素材:棉纺织厂的区位变化

涉及地区

美国:棉产地高价格劳动力

越南巴基斯坦:中资企业建厂地

中国杭州:美国成品纱线回流地

问题:杭州企业避开越巴两国,在美国设立纺织厂的主要因素?

分析过程

两类国家

美国(发达国家)    

越南、巴基斯坦、中国(发展中国家)

影响因素:原料价格、劳动价格、投资环境、市场要求

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主导因素

决定因素:投资环境

这一过程通盘考虑,思维过程层层递进:指令词-限制词-关键词,做到了以理统例、以例析理的效果。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课堂反应积极,探究活动有效完成主干知识和拓展知识点的双重巩固。

三、本次地理讲赛课暴露出的问题与建议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纯手工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憾与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改进。本次讲赛活动,虽然精彩不断,亮点频现,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某些课堂上,在某些老师身上,诸如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学科思想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急需改进的方面。

1.面对新课程,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将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这次讲赛活动中,我们绝大多数参赛老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体现出来。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方面有待改进。(1)留给学生学习时间不足。本次讲赛课中,有将近7节课中,老师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足,干预太多,表现在在教室走道两侧来回走动,无目的的询问、指点,对学生的阅读、思考是一种干扰,对学生不相信、不敢放手,反映出我们老师的新课程理念只喊在嘴上。(2)合作学习,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合作学习方式比较单一,比如,组织形式简单,前排向后转,便是一组,能不能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能不能确定一个速记员?没有根据教学实际或难度大小的需要去设计,有些内容有必要兴师动众进行合作探讨吗?有些课堂只安排讨论交流,但对讨论的效果未做检查,也没有提供给学生表达、汇报的机会和充足时间;有个别教师划分了小组,但只落实了一两个组的考核分数,分组前讲的要评“优秀组”,最终不了了之;有些老师教学设计中有自主学习环节,但教学过程中未见落实;有些老师设计的是合作学习,但落实的是自主学习。

我们认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合作探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合作探究。这就要求老师,一要在课堂活动前给予充分的指导,让学生的思维目标有总方向;二要在课堂活动中不断铺路架桥,为学生搭建从设问到结果的“思维之桥”,即分解设问、缩小设问切入口、降低设问难度,帮助学生尤其是让大多数学生能够一步一步抵达目标;三要仔细聆听、点评和升华学生的发言。老师对学生发言的关注、点评、升华,不仅是和学生深层次的知识互动,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课堂上,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关爱性的动作,有可能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

2.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不够

学生作为施教对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者,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要转变。学生学习行为要从以前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即自主学习,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合作学习。这要求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会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使学生“会学习”。

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好时机。在预习时,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抓关键词、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找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标记;要做好动员和鼓励,不断检查督促,使其形成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要养成阅读时勤动笔勾画、圈点、批注,整理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线索和框架的习惯。这次参赛的12位选手中,只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明确提出了“整理笔记“这一要求。再次,要培养学生限时限量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以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很遗憾,在这次参赛选手中,能在教学设计中对所学内容明确标注所用时间,在课堂教学中限定做题用时的老师一半都不到。

3.课堂教学中预设多生成少,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升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陈大伟教授在谈到理想课堂的前景时曾提到“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就只能陷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

本次讲赛活动中,几乎所有老师对教学预设的很完美,环节很齐全,把课堂时间预设的满满当当。但教学过程前松后紧,满怀希望之情最后却草草收尾,学生的课堂思维始终没有达到极致。

那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认为首先要预设生成,即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给课堂生成留出一定的时间,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创新,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其次,需要老师提高课堂应变能力,要有处理课堂生成的教育睿智,变“节外生枝”为意外收获。

4.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严谨,三维目标不准确,重难点设置不合理,教法、学法不分,课堂教学随意性大

本次讲赛活动中,绝大多数老师重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案设计与课件展示中都明确设计了“三维目标”。但存在部分教学目标设置不准确、不具体,无法操作,无法检测的问题;存在有些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符合的现象。有位老师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设置教学重点为: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为: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重难点设置过多,导致既无重点,又无难点。再比如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应是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方法。

以上现象和问题,细究原因,一是课改意识不浓。没有真正理解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学目标的叙写只是教案书写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学研究不深入,教学思维不灵活,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没有树立“生本思想”。心中没有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固守以老师为中心的旧习惯,只追求自己教学内容的完成,不考虑学生接受的程度。三是对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课程评价理论研究不透,导致教学目标趋向单一。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注重综合评价,全面评价,发展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及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结果的多元化。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改变过去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淡化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5、学生的当堂收获单一,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一堂成功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三维目标达成更多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收获更多的课堂。这个收获,既包括知识和能力,又包括习惯和方法,还包括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本次讲赛课活动,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导学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由于任务不明,指令不清,调动乏力,加之不必要的合作讨论,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总体感觉,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预习过和没预习过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大区别;从课堂效果评估来看,先学后教和未学即教的效果也没多大区别。并且绝大多数老师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时间不足、课堂小结草草收场、课堂检测不充分甚至落空的现象,都没有安排当堂识记。学生当堂收获的主要是知识与能力,而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体验不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上效果不佳。相反,华亭一中的阎菡老师未印发导学案,所有内容都在当堂进行,整个教学环节顺利完成,从课堂效果的评估看,与其他老师区别不大。说明导学案不一定适用于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做到目标清楚,任务具体,指令明确,方法可行,检测及时,反馈有效,当堂巩固。

6、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了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忽视了传统的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但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也有弊端。比如一张幻灯片放映结束后,内容随之而过,没有恒久性。但板书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将内容精炼的长时间留在学生的视野中。本次活动中,多数老师板书设计不规范,不精练,不美观,核心内容“不露面”。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写板书,写好板书。力求写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既对教学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又对学生的书写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现代要用,传统不丢”。

此外,本次活动还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我们应该思考地理课的学科功能;思考新高考到来后这门课程处于什么样的教学地位;思考进入新高考,这门课应该怎样教;思考新高考对地理老师提出了怎样的能力要求,甚至思考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节(没有一位老师为下一位老师上课而擦净黑板)诸如此类等等。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要积极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本次听课活动中,参赛教师们精彩的课堂展示、严谨的教学流程、务实的教学作风、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评委老师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包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受益匪浅,借此机会,再次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敬意!

陇ICP备14001567号-1 |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