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 > 撬动学生学习的隐形杠杆——平凉一中研究性学习综述

撬动学生学习的隐形杠杆——平凉一中研究性学习综述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21-02-26 09:09:44 点击数:8255

   
      一、指导思想
      2010年8月,平凉一中全体高一教师参加并通过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计划,由此拉开了我校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序幕。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后,我校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以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为指导,以教师研究性的教,实现学生研究性的学,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切实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高科技、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活动综述
      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也引起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校自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具体活动
      我校自2010年秋季新课改实施以来,根据省市新课程实验的要求,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迄今研究性学习已经开展了9届,每届分三期在高中阶段的高一、高二实施,要求学生获得15个学分。
历届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情况统计表
 
 
      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以下特点:
      1、参与的学生广泛,每届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
      2、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内容大都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景。
      3、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尝试、资料袋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让他们体验了完全自主、亲身体验的快乐。
      4、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在主动地探究中不断激活自身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实践问题,其学习成果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创新能力的提高。
      5、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分享和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学会了面对困难挫折的智慧和勇气,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和分享。这种学习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用的,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了隐性杠杆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深刻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2、健全组织、加强管理,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3、实践提高、主动适应,建设高素质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队伍。
      4、多元评价、强化激励,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创设研究性学习良好环境。
   
    (三)实施办法
      每个研究课题的实施分为六个阶段:
      1、选题阶段(高一、高二每学期第14至17周):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完成课题选择、申报与审批工作。选择课题时,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知识特点自主选择课题,科目不限,但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承担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课题选定后,由所选课题科目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编组,并报送教研室审批。
      2、开题报告阶段(高一、高二每学期第18至20周):对申报审批通过的课题,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3、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高一、高二每学期第14周至寒暑假结束):按照开题报告设计的研究方法步骤,开展研究活动,指导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研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适时的指导与帮助,组织开展组内交流活动,督促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资料收集。
      4、结题报告及学分认定阶段(高一、高二每学期开学初1至4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并给予评价,完成学分认定工作。有关资料报教研室和教务处存档。
      5、成果展示阶段(高一、高二每学期开学初第5至6周):学校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一定形式展示,搭建交流平台。各课题指导教师推选优秀课题小组及其成果参加展评,由课题评价委员会对参评成果评定等级。课题评价委员会由高校领导、包级领导和各备课组长组成。教研室组织对评定的优秀课题的小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优秀课题成果宣传展示。
      6、答辩交流阶段(高一、高二每学期第6-7周):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主任以班课形式组织。
 
    (四)学分认定方法和展示奖励
      1、评价目标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2)收集、筛选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4)积极参与研究,探索,获得体验、感悟和创新;
          (5)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合作;
          (6)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7)学会关心社会进步、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
 
      2、评价内容和方法
     (1)过程评价
       ①研究活动的参与度:实行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组长负责制,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行动均有考勤;
       ②潜能开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情况;
       ③感悟与体验:通过主题班会、成果展览等形式就研究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向老师同学汇报。
     
      (2)成果评价
      ①成果展示:制作、发明、设计、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建议意见、网页博客、视频音像、获奖证书、公开发表刊物的摘录等。
      ②成果鉴定:由相关专家、老师、学生等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成果鉴定。鉴定程序为:学生汇报——专家提问——课题组成员答辩——观摩者讨论——共同评定等级。
      ③成果存档:将研究成果及反映研究过程的材料存入学生成长档案中,以便实施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自我评价:包括对课题研究的综述和展示,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指正与补充。
 
       三、成果简述
       从2010年至今我校学生共完成6054件研究性学习作品,其中获奖校级课题2992个。我校对获奖作品进行展出,展室得到包括甘肃省原人大副主席柯茂盛等领导专家几百人次参观,参观学生达到了九千余人次。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不同于传统性学习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并且可以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将研究性学习进行到底,我们别无选择。
 
 
 
2019.4

陇ICP备14001567号-1 |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261号